何时反转?盘点山寨币们即将面临的 10
63 2024-09-03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举行的比特币2024大会上,美国前总统、共和党2024美国大选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演讲中承诺将比特币列为战略储备资产。 特朗普声称美国政府是比特币最大的持有者之一,“拥有将近21万枚比特币,占总供应量的1%”,并且表示,如果当选,将持续持有目前所拥有或未来获得的所有比特币,“这实际上将作为战略国家比特币储备的核心。” 此外,特朗普还自曝是“首个接受加密货币捐款的主要党派候选人”,他声称已经筹集了2500万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比特币、加密货币和其他形式的资产。 特朗普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了180°大转变。在此前特朗普执政期间,他曾明确表示“不是加密货币粉丝”,并且形容比特币及其它加密货币的价值“基于稀薄的空气”。而近年他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日渐“友善”了起来,还推出过自己的NFT项目。这一次,他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会将比特币列为美国的战略储备资产。 此前有观点认为,特朗普现在看重加密货币是在为美元崩盘以后做准备。
特朗普比特币大会演讲直播截图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熊节认为,此举或更多是出于特朗普眼下选举的需求,可能是为了吸引持有加密货币的选民支持。
比特币即没有调控市场的机制,其去中心化的设计机制也决定了它成为不了货币,更无法反过来支撑美元的信用,假如将来美元国际地位降低,重仓比特币并不会从中起到积极作用。
熊节认为,数据资产作为第五类生产要素则会成为信用基底,而且可能是经济学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并指出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可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相反美国会因其制度劣势而错过这轮进步。
以下为观察者网与熊节对话实录:
观察者网:如何看待特朗普如此大张旗鼓发表支持比特币的言论?
熊节:
美国上一轮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疫情期间的“撒币”以后,许多美国人拿着这些钱,买了加密货币。这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因为毕竟是“大风刮来的钱”,赌性强的人把它投入高风险的市场,是可以理解的。
我看到一个数据,4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加密货币,其中60%的人希望加仓能够拥有更多。而哈里斯(美国副总统,拜登退选后民主党新推定的提名人)对待加密货币的态度尚不明朗,直观上看,我认为这可能是特朗普拉选票的一种方式,直接在40%的人心目中加了一分。
第二点可能是竞选资金的问题。此前有观点认为如果特朗普当选在加密货币方面有大动作,是在为美元崩盘以后做准备,为了继续保持金融发展。但我理解不了,比如我们设想一下,美元降息,然后很多资金从美国国债退出,美元国际地位降低,多元化货币格局加速,但这和重仓比特币有什么关系?所以我觉得更多是出于他(特朗普)眼下的选举的需求。
特朗普比特币大会演讲现场,原本大约8000个座位的主会场,由于第三日特朗普现身而涌入了约1万人BlockBeats
观察者网:4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加密货币,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此前您有观点提到,关于加密货币要搞清楚它的信用基础是什么?它和美元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一个加密货币的信用完全来源于美元的话,就只是相当于一个美元的支付渠道,是美元信用来支撑比特币。
另一方面,数据如果是一种要素的话,加密货币锚定数据、算力是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比特币有没有可能成为数据要素的外化,反过来成为美元的信用支撑呢?
熊节:比特币或者其它加密货币要达到这个目的,它该怎么进行?因为它没有调控市场的机制。
比特币当初被设计成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机制,理论上是如果有谁掌握超过了50%以上的算力,就有了把它操控成中心化的方式,但现实中想要实现难度非常大。另外USDT和USDC这两种稳定币则锚定美元,它的价值实际上也就会受到美元波动的影响,同样也起不到换一种方式来维持美元话语权的作用。
另一方面,比特币的设计机制决定了它的总量有限,供给量在不断减少,实际上就是一个“古董”,这样的设计机制,决定了它成为不了货币。
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枚,以“挖矿”的奖励形式产出,图示为过去四次减半后的奖励
观察者网:孙凝晖院士此前的演讲中,将数据要素类比为为石油石化产业:数据类似原油,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和“开采”;随后,数据的挖掘、提炼、存储和进一步开发可以类比为石化产业链上的各种环节,特别是在AI时代,数据可以提炼为不同的产业模型,来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在这么长的一条产业链上,每一环都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已经看到,大模型在C端的直接应用是目前是很难闭环的,反而在B端,在各种产业的场景中,人工智能模型的“通专融合”如火如荼。
以这个角度来观察,西方是缺乏整个产业链条的,不但缺乏实体经济落地场景,而且缺乏相关的其他层面的基础设施,所以的今天的头部科技公司的市值基础,是出于对数据产业或人工智能某个环节的垄断的想象,但这与中国或全球南方虚拟和实体结合的路径是不同的。
因此,您提到比特币如何对美元或现有西方经济体系形成支撑,具体的环节可能并不存在,因为它是缺失的。
熊节:我越来越怀疑美国的统治精英和资本家是否真的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将数据变成新的石油石化行业,需要长产业链条,意味着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和超长的回报周期,这可能是西方不可接受的。
一个经济体要在数字经济上有所突破,一定是经过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做很多基础工作,然后才能在数字经济上实现突破。
如美股科技股“七姐妹”,谁是在辛苦做基础工作的?可能相比之下,英伟达算是做基础工作的,但这是他们的极限了。美国政府一直说要搞基建,但我没有看到实际行动。
观察者网:您认为,数据资产会以什么方式成为法定货币的信用基底?
熊节:很直观的就是把数据作为第五类生产要素。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会产生数据,以前的数据没办法拿来用,或者只有一个很小的使用范围,现在则有更宽泛的使用范围,数据就是一类新的生产要素。而新的生产要素,要给它定价、加工等等,从作为法币的信用基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多了一类生产要素。
一个东西是不是资产,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写入资产负债表。2023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使得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得到了明确的指导。这是科技创新之后制度创新的一个必然结果
2023年,财政部制定印发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图为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问答财政部网站
观察者网:如果西方和中国都想争取将数据资产作为各自的一个信用基础,谁能成功?对谁更有利?
熊节:我认为这个事情对“全球南方”有利,对美国不利。美国的互联网大公司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数据资产的项目,因为不愿意展示出来。
假如某一间公司有了清晰地展示,拥有多少数据,这些数据怎么估值,值多少钱,那可能就意味着这间公司20%的市值都应该归因于数据资产。那么用户就会有疑问:这20%的市值算谁的?美国国家的意志实际上代表资产阶级的意志,整个资产阶级不愿意把数据资产明确的度量出来,因为度量之后,互联网用户会觉得这些(数据资产)的价值是由他们用户创造的,但是都被资本家给拿走了。
对于全球南方来说,这反而是有利的,因为现在他们没有掌控数据,基本都是被美国互联网公司掌控的,这就会对他们有一个启发,即数据本身是有经济价值的。
现在很多国家在效仿欧洲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数据要由境内保存,但仅仅数据在境内保存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方面来说没有价值。至于怎么兑现经济价值,就有很多经验学习。以我国为例,数据资产是写在国有企业的资产标准上的,随着数据量的扩大、数据使用方式的不断创新,数字资产的增值就相当于国有资产的增值,最后通过国有企业回馈这些创造了数据的用户。这个路径是全球南方可以想象的一个路径。
数据资产作为新生产要素,这可能是经济学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然而我认为美国会因为它制度的短板,在这个方向上很难跟得上。
一是国外对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方向关注和评论非常少,很少有人讲;第二,即使我们在讲,他们也会抹黑我们,他们这种被意识形态扭曲了的看法,会使他们错过这个重大的经济学进步。
错过这轮进步是他们的制度劣势所带来的,会造成什么样的后续影响,至少有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如何用数据为全社会造福这件事情。因为他们有制度的约束,他们必须要有私有企业,不能谈国有企业,不能谈资本化,政府不能叫私营企业拿钱出来服务社会。
他们制度的局限性,使得人们无法想象这些东西,那么在缺乏这种想象的情况下,他们在科技进步上同样也会受到约束。
比如说雄安新区现在在搞的事情,整个城市的数据都汇聚到一起,然后都由雄安集团这样的国企拥有和运营,那么它其实会催生出很多很有想象力的新的应用场景,比如说交通数据和安防数据结合能用来干什么?
再比如,老年人的健康监测,会有一个预警机制。如果一个孤寡老年人在家里4个小时水表没有动过的话就要发出预警,确认确实是有问题的话,救护车就会马上开过去,过程中交通信号灯会一路绿灯让救护车能够第一时间达到。
这个例子实际上涉及到好几个领域的数据,形成联动之后,才能干成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这种数据作为资产、为全民谋福利的想法,这件事情便很难实现。
今年6月“雄安之夜”无人机表演活动中国雄安官网
我们现在能想象的场景其实也还非常初级,1890年把企业家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给明确出来以后,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数据作为一类新的生产要素以后,是不是会催生一整个新的学科体系,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法想象,我觉得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是我对新生产要素的理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